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欲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但這與基于高級情感的人類同性戀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人類多元化發(fā)展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
同性戀分別有兩種相關概念:
一、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為同性戀的兩種種類,是指個體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欲的現(xiàn)象。
二、同性性行為,是指非同性戀者和同性發(fā)生性行為的現(xiàn)象。
女同性戀,又稱女同、拉拉、百合、蕾絲邊、Lesbian、Les、 Girlslove,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欲的女性。
性取向和性愉悅有關,但不等同于性行為。一個異性戀者可能會發(fā)生同性性行為,一個同性戀者也可能會發(fā)生異性性行為,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例如:一個異性戀者在長期缺乏異性的環(huán)境中,有較低幾率會將同性幻想成異性發(fā)泄性欲;一個同性戀者可能會因為各種外界壓力而和異性結婚,并被迫和異性發(fā)生性行為。但這并不代表他/她們的性取向發(fā)生了轉變或對不符合性取向的對象產生了愛情,也不代表人們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對象身上獲得性愉悅。相反,當人們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對象發(fā)生性行為時,會異常的痛苦、惡心或性愉悅不足。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取向完全不可靠,區(qū)分性取向、性愉悅和性行為是很重要的。
性取向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并無優(yōu)劣之分。關于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心理學家、醫(y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fā)表的一篇科學文獻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 [3]
許多研究人員早已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同性戀有深厚的生物醫(yī)學基礎,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戀基因決定的,無法通過后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2]
部分同性戀者在12歲時,就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戀者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xù)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同性戀者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戀者可能在40~50歲時,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同性戀者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聯(lián)。這是因為異性戀在數(shù)量上占據碾壓性的優(yōu)勢,同性戀者很難在周圍充滿異性戀者的環(huán)境下,像異性戀者一樣從小認知自己的性取向。年幼的同性戀者充其量只會疑惑自己為什么不像周圍人一樣對異性感興趣,但不會發(fā)覺自己是同性戀。這就是“后天同性戀”的由來,實際上這些“后天同性戀”只是過晚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戀者罷了。當然,前提是這些人從未對異性產生過愛情和性欲,否則就是過晚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雙性戀者了。
關鍵詞:同性戀 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雙性戀
文章整理于:百度百科